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廉政教育

廉政文化

2017-07-13 思想的微光

人的日常生活,常常是无序的。在无序的生活细节中,人的头脑常在无意间被“触头”触着,倏然生出一些小杂感。所谓“触头”:或是几节精彩的文句,或是与友人谈话时的意外撞击,或是某种情绪的突然漾动,或是一束小花对眼眸的一次撩动,等等,不一而足。  人详情进入>>

2017-07-13 《颜氏家训》涵养千年清正家风

7月,江苏南京城内暑热蒸腾,然而,在乌龙谭公园,市民和游客并未减少。位于公园西侧的颜鲁公祠,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颜真卿的祠庙遗迹。参天古树下,一眼放生井向人们讲述着颜氏家族与南京城的千年渊源。  公元760年,颜真卿任昇州刺史时,将详情进入>>

2017-07-13 【古语今悟】"学思践悟"再议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云:“学贵自得。”今悟:思贵自知,践贵自修,悟贵自明。王阳明云:“凝思静虑,拟形于心”。学自得则入心,思自知则入脑,践自修则入门,悟自明则入理。困知勉行,砥砺精进。(九思)详情进入>>

2017-07-10 清风进社区 和谐建家园 临翔区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

近年来,临翔区以廉政文化建设为抓手,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村(社区)延伸,各社区依托文明社区、和谐社区、法治社区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不断加强社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廉政文化氛围,积极详情进入>>

2017-07-03 舍与得之间

喜欢的东西说不清楚,穿了近三十年的衣服,确实有些陈旧褪色,有的地方甚至破烂了。夫人多次劝我丢了,因为舍不得,她埋怨我说你生来就是穿破烂的命,一件烂衣服有什么舍不得的。我每每只是莞尔一笑,没多作解释,依然珍藏着,时不时拿来穿,想一直留住。但在详情进入>>

2017-06-27 苏门三父子 情操昭千秋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眉山三苏祠门口的一副楹联,这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苏门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传为千古佳话。  苏宅古井,是三苏父子一家生活饮用的水井,距今一千余年。抚今追昔,令人详情进入>>

2017-06-20 文化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艺境联通心境,心境决定艺境。民间常说,看技艺更看人品  人类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而逝,回首岁月的痕迹,许多是以工匠自己的手艺和品质留下的佳话。  鲁班有一个徒弟,他跟师傅学艺,总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有一天,他不辞而别,自己也开了个木匠详情进入>>

2017-06-14 映日荷花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以白描手法,展示了西湖六月风光之明媚,夏日莲叶荷花之纯美,并通过晶莹剔透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真切的感受和情感。当然详情进入>>

2017-06-05 朱自清的气节与家风

朱自清先生(1898—1948)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学家。他原名朱自华,号秋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时改名自清,字佩弦。《韩非子·观行》中说:“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先生取“佩弦”,有自详情进入>>

2017-05-16 五百字成就好家风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宋人石介的一句话道尽了百年家族的奥秘。什么样的大本大源能让家族兴旺长久?在江苏的昆山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族,数百年来,没有什么高官显贵,却出现了不少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朱用纯,详情进入>>

共 6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