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勋,男,汉族,1975年5月出生,2003年1月参加工作,200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沧源自治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从事纪检监察工作5年,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纪检监察审查调查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沧源自治县纪委监委拍摄了廉政微电影《木鼓声深》,该片以纪检监察干部李世勋为原型,讲述了身处基层反腐一线的普通干部面对亲情、友情和法纪之间的较量,仍能保持初心,坚守正义,坚决与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的事迹。影片在全网上线后,引发强烈反响,剧中男主人公李沛帆(化名)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儿子详情进入>>
“干一行爱一行。在任何岗位上,都是组织对我的关心和信任,就应当珍惜平台、感恩组织,做到丹心一片、倾注真情,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他,就是现任耿马县纪委监委办公室主任李贵华。李贵华,男,傣族,2002年8月参加工作,2006年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9年5月从芒洪民族乡调入县纪委监委工作。多年来,他始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心、用情、用力做事,把兢兢业业融入到一线工作中,以默默无闻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在19年来的工作中,有10个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用情干详情进入>>
“申请入党,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名誉,而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像孔繁森、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一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这是鲍卫忠入党申请书中的一段话,他用生命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21年10月21日,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一级法官鲍卫忠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10月23日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5岁。在24年的司法生涯里,他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字深深地烙进详情进入>>
在永德县纪委监委的廉政文化走廊里,有这样一幅画作时常让人驻足——画中一名干部挽着衣袖和裤腿,和村民一起插秧。这名干部就是禹伟彬,他先后担任过县纪委监委派驻县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脱贫攻坚自然村村委会主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现在是县纪委监委一名年逾50岁的二级主任科员。禹伟彬的驻村工作始于2019年3月,组织抽派他到永康镇忙况村新寨自然村担任自然村村委会主任,彼时全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而新寨自然村产业基础薄弱,脱贫难度非常大。驻村后,禹伟彬换上耐脏的详情进入>>
“云南省监狱管理局包某涉嫌受贿罪案、安宁监狱万某某涉嫌受贿罪案,由凤庆县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移送完这两个案件,陈德宏在笔记本上做了个简单的记录。这是前不久他领衔办理的两起指定管辖案件,在留置点,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他带领专案组实现如期移送起诉。眼前的陈德宏,清瘦、朴实、寡言,睿智的双眼略带沧桑,坚毅的面容雕刻着岁月的痕迹。陈德宏曾任云南省凤庆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反贪局局长、纪检组长,县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等职务,现任凤庆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他一直战斗在反腐一线,主办查详情进入>>
“李争武捐款100元、陶仲勇捐款100元、张德美捐款100元……”收到凤庆县纪委监委退休老党员的抗灾捐款时,身为退休党支部支部书记的张永胜认认真真的记录好,慎重的交给组织。张永胜同志,高高的个子,白净而结实,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像月牙,光亮整洁的脑袋是他最明显的特征,如果第一次碰见他,很难把他与50多岁的人联系在一起。自2016年7月担任凤庆县纪委监察局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以来,张永胜同志一心扑在支部工作上,用心用情为每一位老党员老干部服务。工作得到了市、县组织部门和老干局详情进入>>
“要坚决、要慎重,务必搞准,我们办的不仅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每办一个案件,他都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多年办案“零申诉”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如果说反腐斗争是一条荆棘密布的道路,那么他就是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勇士!数十年来,诸多贪腐人员在他手中一 一落网,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茶乡铁包公”——他就是凤庆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康正红。勤学苦练,成为行家里手1970年出生的康正红,中共党员,家住凤山镇,1990年8月参加工作,从事过多年基层工作。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业绩,不畏权势的优良详情进入>>
岩翁(汉名胡德学),1992年至1999年任班洪乡班洪村支书。岩翁作为一名老党员,干净做事、清白做人是他的人生信条。1992年,岩翁来到了村支书的岗位上,从那时起,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团结带领村干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投入到抓支部建设、抓生产发展、抓群众增收、抓村庄整治等工作当中。在村民们心中,橡胶茶叶种植面积的倍增、茅草房变安居房、人居环境的今非昔比,都离不开岩翁支书的辛勤付出。“岩翁支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让群众感觉到他不仅做事公正、对村上的事务清楚、村级财务也公开明白。”一位村民回详情进入>>
俄松(汉名班正明),1990年至1999年任班洪乡芒库村支书。俄松祖辈上都是农民,儿时那食不果腹、衣不暖身的生活经历,让他至今对贫穷有着锥心的记忆,也让他在心中埋下了日后一定要想办法使村里人都摆脱贫穷的思想种子。担任村支书之前,俄松是村里的茶叶辅导员,那时的他主动外出取经,把种茶技术带回来,同时积极带领大家发展橡胶、甘蔗、辣椒等产业,群众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提升。1977年6月,俄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0年当选上村支书。自始至终,他都抱着“管天管地,不如管好自己;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详情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