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云雾轻拢。
在沧源县勐董镇刀董村深山处,一眼千年不息的山泉,吟唱着佤山的岁月绵长。谁也未曾想到,清冽甘甜的泉水会“走”出佤山。
前些年,刀董村建起的鸡苗繁育场曾为村集体带来17万元的年收益,成为村民的骄傲。然而受疫情影响,加上市场变化,鸡苗销路受阻,繁育场的年收益从17万元跌到3万元。
2020年彻底停了工。空荡荡的铁架、锈迹斑斑的围栏圈着满地杂草,像块石头压在村干部心头。“村集体收入少了一项来源,厂房也闲置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鲍丽红说,看着集体资产白白浪费,心里真不是滋味。
转机出现在2022年。沧源县纪委监委在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中,直插产业一线走访,和村干部一起共谋如何破局。在翻山越岭实地勘查时,偶然发现这眼山泉的独特价值。
经权威机构检测,山泉水质纯净,富含多种矿物质,且呈弱碱性,极具开发潜力。“不能让‘绿水青山’继续沉睡。”这成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
2023年,经多方牵线,村委会与佤泉进出口贸易沧源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包装饮用水产业。闲置的繁育场被成功盘活——解决了企业生产线落地的场地难题,让沉睡资产重焕生机。
“闲置的场地活起来了。”大家笑得合不拢嘴。双方设计共赢模式,土地租赁每5年递增租金,盈利分红前5年村集体占10%,后15年提高至20%,村集体彻底告别“零收入”困境。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佤泉公司的生产线刚搭成雏形,就因资金短缺卡了壳。“账户里的钱连支付工人工资都紧张。”总经理李元凤说,仅新过滤设备、节水设施升级等就达百万元。
“压力大到让人夜不能寐。”她拿着报价单,跑了几家银行都吃了闭门羹。她走出银行,看着街上行人匆匆,喉间突然泛起一阵酸涩。
关键时刻,挂钩帮扶的县领导化身“店小二”,深入企业指导在“融信服”平台填报融资需求。通过平台“一对一”辅导,企业很快获得20万元贷款,但对亟待升级的生产线仍是杯水车薪。
就在这时,沧源县水务局敏锐捕捉到省水利厅与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联合推出“取水贷”“节水贷”的政策机遇。“以往水资源难以作为‘资产’融资,要打通‘水资源—资产—资金’的转化通道。”工作人员说。
“时间”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牵头召开协调会,联合金融机构反复论证,最终探索以取水权证作为核心质押物的融资新模式——这在沧源县尚属首例。
凭借这份质押方案,佤泉公司又获得170万元贷款。“当时真的快撑不下去了,没想到取水权证可当‘抵押物’。”李元凤感慨,这笔贷款救了公司的命,让公司顺利购置新设备、升级生产线,发展终于步入快车道。
同年12月,“达懂金泉”商标成功申报。
走进标准化生产车间,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山泉水从管道流出,经层层过滤、紫外线消毒、高温杀菌,再通过全自动罐装设备变身晶莹剔透的瓶装水,工人戴着无菌手套,麻利地将水瓶装箱,整装待发的货车已在门口等候。
“这水甘甜,像山里的清风。”喝完一瓶“达懂金泉”的上海游客,当即订购了两箱。自去年5月正式投产以来,产品迅速占领本地市场,入驻17家酒店、15家连锁超市,线上订单月均增长30%,辐射餐饮、住宿、零售等多个行业。
更让村民欣喜的是,公司聘用的8名本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以前我得去外省打工,还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村民鲍玉芳展露笑颜,“现在每个月有2500元稳定收入,每天下班能给孩子做饭,陪老人说话,日子过得特别踏实。”
按照协议,预计企业年销售额将突破260万元,可为村集体增收26万元。村民看着村委会公示栏实时更新的租金收入和分红明细,“每一笔钱都记得明明白白。效益好了大家都受益。”
“从项目洽谈、合同签订,到资金流向、分红发放,我们全程进行跟踪监督。”镇纪委书记胡海介绍,每一个环节都置于阳光之下,就是要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每一分收益都落到村民口袋里。
“闲置前繁育场是‘包袱’,盘活后成了‘摇钱树’。”村民肖明亮笑着说,日子更有奔头了。而金泉的“出山”,不仅载着佤山的古老岁月,更载着8个家庭的安稳日子。
山川依旧,泉水叮咚。刀董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汪波 李玲)
短 评
一眼千年山泉,一座闲置厂房,刀董村的逆袭绝非偶然。
这场泉水“出山”记,让山村走出“守着金山饿肚子”的窘境。这其中,是将乡村振兴的生态资源估值好,闲置资产盘活清。
沧源县的破局,在于精准“拆弹”。用专项整治摸清“家底”,让隐藏的山泉价值浮出水面;以村企合作盘活闲置厂房,实现“场地+产业”双向赋能。
同时,合理地创新“取水贷”,打通“水资源—资产—资金”的转化死结,让无形资源变成有形资本,让村集体“三资”活起来。
更为关键的是,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当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县领导化身“店小二”,水务局捕捉政策机遇,金融机构突破常规——没有坐等企业上门,主动搭建桥梁、破解难题。
通过“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合力,打破了部门壁垒,让政策红利不再悬空,而是精准滴灌到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更难得的是,纪委全程监督,让收支情况明晰,确保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守住了乡村振兴的公平底线。
山泉“变现”的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是对乡村振兴逻辑的深刻重构,让乡村走出“沉睡”,走向繁荣。(汪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