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八问”掷地有声,“杞麓湖之‘殇’”发人深省。在生态环保问题整改中,若是搞样子工程、做表面文章,不仅违背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更是损了老百姓的利、伤了老百姓的心。为推动生态环保问题有效整改,要真刀真枪,以“铁的纪律”破解生态环保整改难题。在思想上重视,提升领悟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清楚地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通过有力监督,推动详情进入>>
5月22日,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在这一天,我国科学界两大泰斗级人物先后离世。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国士无双,匠心不死。提起这两位院士的离世,可以说是我国科学界重大损失,在两位大家中,一个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个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对于详情进入>>
风吹响屋瓦 就像童年的笑声 故乡春天 只在一犁之外 流淌的时光 让游子漂泊无涯 一封家书 邮来纸上乡恋 一畦油菜花 那是蜜蜂的请柬 梦回家园 在人间四月天 谷雨 湿热的风 吹拂如蝶的花裙 接踵而来的节令 与春天握别 清明的雨 绿了满山的茶尖 谚语里的干云州 正风吹雨斜 这个节令 带着农耕的基因 一只呢喃的雨燕 飞进牛歌里 立夏 生机盎然 一窗绿色的视野 可听千山鸟语 一只蜻蜓 从南宋翩然飞来 荷塘远隔万里 一伞阴晴 携带着微风豪雨详情进入>>
抄录或笔记,梁启超说,“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近日,我偶读到了一篇名为《笨方法真功夫》的文章,讲述了诸如宋濂、苏东坡、鲁迅等许多饱学之士是如何把抄写这种笨功夫、死功夫,运用成巧功夫、真功夫的故事。文中说好学之人,无论家境、天分,似乎都有抄书的嗜好。明朝晚期文学家张溥采用抄书这种“笨办法”来读书,抄完后将书朗诵一遍,诵读完毕后把抄本烧掉,重新来过,如此反复六七次;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以抄《汉书》为日课,坚持不辍;曾国藩曾经一笔一画抄过《经史百家杂钞》与《十八家详情进入>>
俗话说“开卷有益”。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等都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故事,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经验与读书的方法。详情进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党史,回望我党走过的艰辛历程,重温我党取得的卓越成绩,让我获得思想上的启迪、知识上的武装,也让我更加坚定在党带领下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把详情进入>>
迈步新征程,扎扎实实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意义深远。现笔者结合实际,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如何让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远谈点粗浅的认识。 真学真做身体力行。党员干部应该以当事人的身份看故事、受教育,真正从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和行动伟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党史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只有通过实打实的实践,才能体现和检验学习教育的成效,实现学习教育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要防止“花拳绣腿”式的形式主义,详情进入>>
勐库古茶山又称“勐库大雪山”,属双江四排山山系,处于双江、临翔、耿马交界,勐库镇大户赛村、公弄村辖区,最高海拔3233米。由于地处高海拔、人迹罕至、植被茂密,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并与“勐库茶”有着密切的联系。1997年8月,当地群众在勐库大雪山中上部(海拔约2720米)一带发现了大面积的野生古茶树,引起了云南及国家有关部门和茶界专家的高度重视。2002年12月,经专家考察和鉴定,双江勐库大雪山12700多亩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野详情进入>>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于2018年成为一名光荣的纪检监察干部。新的岗位、新的起点,对于“门外汉”的我更是新的考验,到岗后我努力学习,在同事们的帮助下,积极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实践,逐步在自身工作岗位上摸索出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详情进入>>
我家住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座大山里,外公家住在另一座大山里,我家和外公家隔山相望,中间隔着一座山,两条河。小时候,要去外公家,得先从我家下山,越过一条小河,然后翻越中间那座山,再过一条河,再上山,才能到外公家。隔山相望的距离看起来不远,走起路来,却能累个半死。去外公家的路都是小路,一路坎坷,崎岖不平,若不小心就会从田埂上掉下去,落得一身泥,可谓处处暗藏风险。即便如此,我还是很乐意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外公家。因为外公的脑袋是一个“故事库”,只要一去他家,他就会给我讲不同的故事。外公讲的故事,从来都不重详情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