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清风文苑
【纪检人手记】家风不染尘 清廉惠久远
发布日期:2020-10-10 09:58:09    信息来源:双江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正如习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不止是人民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国以家为基,家以廉为贵,我们需要将清白家风视若瑰宝,让“清白家风”焕发生命力和感染力,为千千万万家庭带去和谐幸福,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坚实基础。

家风不染尘,重在传承。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孔明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晋代陶母退鱼教子“为官清廉”,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为艰”,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风箴言,承载着贮备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未变,传统家庭美德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冰冷道理,让其潜移默化更多心灵,全社会都会充满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正能量。

家风不染尘,关乎党风政风。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向来是共产党人的坚定选择。94岁的老革命家周智夫同志临终前,执意上交12万元的“特别”党费,笃定信仰令无数人钦佩,而他“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的纯正家风,同样让人称赞。为避免和同患心脏病的大女儿混用药品,他让女儿在药瓶上贴上标签,因为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得知外孙要到美国读书,他再三叮嘱“学成之后一定要报效祖国”。爱党爱国,不仅山高水长、光照后人,也让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更加丰沛。红色家风的精神富矿,为我们修身齐家指引清晰方向。

家风不染尘,近在咫尺。良好家风离我们每一个人并不遥远,发生在身边的家风善行,触动着社会风尚的共情。前段时间,重庆市忠县金鸡镇傅坝村扶贫干部杨骅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媒体采访父亲杨志刚,曝光了这对父子的聊天记录,一时间这对父子的对话在网络上疯传,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关心生活、工作指点、提醒廉洁,这些聊天记录传递了家国大爱、传承了家教,彰显了亲情伦理。父亲的谆谆教诲,儿子的认真态度,让人感动、让人羡慕。这就是家风的魅力,传承千年,让崇德向善成为每个家庭的风尚,必能让更多人在好家风的滋养中孕育更加美好的社会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番话依旧在我耳畔,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心中,我们更应该紧紧围绕总书记讲话精神,正家风,重家教,助推党风政风。传承古代优秀家风的同时,弘扬身边的正能量,让这股清风滋润每个家庭,走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付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