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清风文苑
纪检人手记丨爱上山里的路
发布日期:2025-07-11 15:51:34    信息来源:临沧市纪委

山,是自然的画卷,是心灵的归宿,而一条条蜿蜒在山区里的路如同大地上的血脉,连接着偏远村寨与现代文明,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梦想,更让我逐渐读懂“乡土中国”的深层密码,完成从“外来者”到“村里人”的蜕变。


山里的路,向来是崎岖的。初来乍到时,我便领教了它的厉害,每走一步,都需要调整呼吸,每登一程,都必须脚踏实地。一条条羊肠小道,蜿蜒于山脊之上,有的隐没在灌木丛中,有的不过是几块突出的石头,供人跳跃而过,村中老人说,这些路是祖祖辈辈用脚踩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便成了如今的模样。


刚到永德县班卡乡放牛场村时,老支书带着我走访脱贫户,他走在前头,脚步轻快,我气喘吁吁跟在后头,突然脚下一滑,整个人栽进了路边的灌木丛。老支书回头拉我,“这路啊,得用脚底板认。”后来我的脚印深深浅浅地印在泥泞处,不慌不忙,不争不抢。渐渐地,我熟悉了路上的“机关”,哪块青苔覆盖的石头会打滑,哪段看似平整的土路暗藏水坑,哪处转弯要贴着山壁走才安全。脚下的问题解决了之后,我开始注意路上的风景。晨雾中若隐若现的野花,岩缝里突然蹿出的松鼠,还有远处层叠的青色山峦。


第一次独自走山路是在一个初秋的傍晚,蝉鸣渐歇,晚风送来松脂的清香。转过最后一个山坳时,夕阳突然从云层里探出头来,把整条山路染成了金色。我站在那儿,汗湿的衬衫贴在背上,心里却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回望蜿蜒山径,忽觉这一路高低起伏,原不在于抵达山顶的刹那,而在于每一步的抬足与落足之间。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穷其一生行走山水间,留下了“一步一脚印”的务实精神。“凡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这正是山路给予的第一课——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弯路教会了我谨慎,在那些“之”字形的转弯处,我学会了放慢脚步,观察路况,选择最稳妥的落脚点。


行走山间,亦能感受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宋代文人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敬畏之心是山路给予人类的珍贵礼物。“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走在山路上,看云卷云舒,听风声鸟鸣,自然而然会生出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


驻村一年以来,每天夜访结束躺在床上,脑海里回忆着村寨里的一条条小路,在思绪牵挂中入睡。从最初的气喘吁吁,到后来的莽撞冒进,再到审时度势,终至从容不迫。回望来处,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正是人间真情的注脚,沉淀在脚印里的情谊,在记忆里历久弥新。每一条山路的修筑与延伸,都镌刻着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深刻印记。


时下正值雨季,当我独自走在村寨间的小路上时,特意放慢了脚步,路边的野花开得正好,山风送来熟悉的松香。这弯弯曲曲的山路,已经深深浅浅地刻在了我的生命里。我终于明白了老支书的话——要爱上山里的路,得先让这条路走进心里。这些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智慧,将伴随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作者系永德县纪委监委驻班卡乡放牛场村第一片区“自然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