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65年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工作上我很努力,很卖力,但始终感到没有为党作出重大贡献,心里很是愧疚。近年来,我的第二故乡云县发展一年比一年好,我深感欣慰。我也想为我的第二故乡云县略尽绵薄之力,现我自愿将多年以来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5万元存款捐赠给云县,可用于卫生、教育、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或贫困学生救助等公益事业……”在手写的捐赠信中,陈瑞蓉一笔一划郑重其事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陈瑞蓉,一位90岁有余的老党员,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人,退休前为云县档案馆职工,“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她把毕生积蓄25万元全部捐赠给了她的第二故乡云县。
当我了解到陈瑞蓉对第二故乡“反哺之情”的故事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信中,她的每一句话都是第二故乡的真情实感,每一个字都是牢记共产党员职责使命的象征,她对第二故乡的思念和祝福是如此的真实和饱满,一字一句里都是她捐赠25万元决心的彰显。
25万元,对于经商之人来说,可能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一个鲐背之年且一生俭朴的老人而言,却如泰山之重。陈瑞蓉两天吃1个鸡蛋,一周吃一次肉,精确计算着每天生活开支不超过30元,所居住的房子是简易的石棉瓦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一次性捐出了25万元这个“天文数字”。
“这些钱都是我节约下来的,我是‘算着吃’,不是‘吃了算’,每一分钱都用在有用的地方......”
“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陈瑞蓉的侄子说道:“她多次交代过我,百年以后,她不再向单位报销她的丧葬补助,任何人都不能去领这笔钱。”
陈瑞蓉在生活中对自己极其的“抠”,她的家中没有什么大件的家具,最值钱的就是那台电视机。就连一把雨伞也是用了几十年,从文山带到云县,退休后又从云县带回了文山,密密麻麻满是缝补修理的痕迹。但她却大方的把她的积蓄一股脑儿捐赠给第二故乡云县。如此“大手一挥”毫不犹豫的捐赠是她对党的执着,是对第二故乡深沉的爱。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既要学习她的“小气”,更要学习她的大方,在工作中要始终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像经营家庭一样呵护事业。正确看待得失,正确对待取舍,绝不能“伪大方”,大是大非面前要站对立场,用实际行动擦亮奉献的底色。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要从小处抓起,在生活中,哪怕是用自己的钱,也不能大行奢侈之风,吃穿用度要做到事事有计划,做任何事之前要想一想,作为党的干部,能不能这样做?无论身处何地,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入党时对着党旗做出的铮铮誓言,不忘来时路。
在党的65年里,陈瑞蓉早就把家国情怀融进了血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具备“行至水穷处,坐看风云起”的豁达,“只要组织一声召唤,便挺身而出”的豪情,“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从容,时刻把家国情怀装在心中,做到无悔人生,人生无悔。
陈瑞蓉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她在平凡而朴实的生活中显露出伟大真情,散发着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芒,在新时代的征程里为我们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对待自己近乎苛刻的她,回馈党和社会却“大手大脚”,她用对党的无比忠诚与热爱,诠释了一名90岁老党员坚定信仰与不渝初心。
新时代背景下,共产党员要如何坚守初心使命,这是我党一直以来探索的重要课题。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强化对正能量的弘扬与宣贯,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不攀比生活质量的好坏、待遇的高低,而是要比对工作的态度和所作的贡献,做到心中有杆秤,既关注小节,又成就大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一生忠诚诠释初心誓言。(那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