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向古人学读书
发布日期:2021-05-25 23:13:18    信息来源:永德

俗话说“开卷有益”。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等都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故事,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经验与读书的方法。

那么在今天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我们要如何掌握读书方法,巧读书、读好书?孔子曾经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也如此。苦读是基础,善读是关键。要读出成效,也需利其“器”。这里说的“器”,就是读书的方法。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我们可以学习善读书的智慧,找到善读书的方法,取得善读书的成效。

要有高尚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张“读书在得道利民”,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对于领导干部如何读好书,习近平总书记说,“就一般情况而言,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下列三个方面的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做好领导工作必备的各种知识书籍;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其中,在《多读书 修政德》一文中,总书记谈到:“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到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要培育崇高的道德操守。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是先秦时期关于阅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观点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他认为,君子只有广泛地学习,每天省察自己,才会积善成德,见识高明,行为不会出错。积累知识是手段,培养道德操守、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会做到博学多闻,永不停步。

 要有好的学习态度。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为学读书方面有不少精彩论述流传至今,影响深远。“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而《论语》中提到的“不耻下问”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要善于利用时间。不少人表示,想读书,没时间。董遇提出:“当以三余”。就是说读书要抢时间,运用好岁之余、日之余、时之余,总能抢到读书的时间。

 要有选择性地读书。笛卡尔说:“读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好书是善读书的应有之义。要多读内容真实的书、高尚的书、经典的书,书中洋溢的科学精神、智慧光芒、高雅意趣,会开阔人的视野,涵养人的正气,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灵魂,让我们鼓满风帆、信心百倍地迎接人生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每个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都应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读书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更应在读书学习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实现自我超越。(张进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