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刚听到你们说是纪委的,想跟你们反映点问题。”听到声音,正在乡镇一超市开展明察暗访的我和同事周哥转过头,看到一个20来岁的女孩和一个近60岁的大叔愁眉不展地站在我们身后。
“好,我们找个可以坐的地方,坐下慢慢说。”
跟超市借了几个凳子,我们在超市门前一个比较静的地方坐了下来,细细地听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叔和女孩是父女俩,大叔姓李,是附近村子的村民,家里有4个人,他和老伴年岁已高,身体不好,基本做不了重活,女儿在昆明上大学,儿子一级残疾,不具备劳动能力。2020年2月前,家里3人享受农村低保,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没有收到任何镇村通知的情况下,2020年2月后,低保停发了。
两个年岁已高的老人,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儿子,一个上大学的女儿。为何会停发低保?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到镇政府了解情况。在镇政府我们了解到:2019年12月省审计反馈李大叔家拥有大额存款,镇人民政府根据拥有的人均金融资产超过户籍所在地上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含)以上的,原则上不得享受农村低保的规定,于2020年2月停发了李大叔家的低保。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我们到了李大叔家。2019年李大叔家确实拥有大额存款,但那是征地的赔偿款,是暂时存在银行里用来建房的。
现在的李大叔一家,房子是建起来了,但银行里的存款也基本用于建房,所剩无几,家里的收入仅靠他和老伴务农的微薄收入维持,加之女儿在上大学,支出比较大,生活很困难。
看着李大叔一家着急的样子,一同前往的同事周哥说:“我们去民政局吧。”
我欣然跟随,并说到:“这是不是就是真正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周哥说:“对。”
初春的村庄,春燕低飞,蜜蜂轻吟,麦苗碧绿,菜花金黄;桃花妩媚,梨花斗艳,阳光柔和,春风柔软……一切都刚刚好。
我的心里,也开着花。
县民政局在了解情况后,迅速督促镇人民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入户调查、核实情况。核实无误后,及时按程序进行申请、审核、公示。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李大叔的儿子和女儿按程序批准纳入农村低保保障。
事情似乎解决得很完美。但我和周哥却陷入沉思:李大叔家突然被停的低保,是被“一刀切”切掉的,李大叔一家不明原因,是政务公开不透明造成的。这“一刀切”和不透明,切掉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在党和群众之间隔了一堵厚厚的墙。这后面,折射的是职能部门和乡镇工作的不深入、不坠底,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漂浮。
于是,我和周哥把了解到的情况跟领导汇报,并再次到民政部门,督促他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全县对低保户、特困人员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分别制定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切实找准存在的短板弱项,迅速进行整改。同时统筹村“三委”、驻村工作队、镇派工作组工作力量,组建核查组,对各村低保户和特困供养人员进行逐一入户核查,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精准纳入。
在对整改工作开展“回头看”中,我和周哥又来到李大叔家。李大叔说:“我以为,到单位去反映都不一定办得下来,没想到街边的一次无意相遇,困在心里的大难事就解决了,纪委真的是为我解了大难题......”
李大叔还说,低保金加上残疾人补助金,儿子的生活没有问题了,他和老伴会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努力把生产搞好,供女儿好好把大学读出来......
村子的上空,天蓝得不知所终,偶尔会有零星的云丝飘过,风吹过,把山乡的味道带入院子,让人心旷神怡,一种人间烟火的温暖填充着我的心。
我看到,李大叔的眼里闪着光。那光,是人心中的憧憬,是对生命的寄予和希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满心欢喜地把李大叔眼里的光收藏在心里。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李大叔眼里的光,我会在越来越多村民的眼里看到。(史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