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凤庆,正是茶叶争相吐绿时,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让这块土地生机勃勃。
我和同事杨大姐到她的驻村界牌村看望几位留守老人。过完二级公路,杨大姐说可以看到界牌村了,到村里的村组公路也已全面硬化,但就是弯很多,一个接一个的弯很容易晕车。我看见,不远处,一个接一个的山峰延绵不断,连向天边。山间,薄雾弥漫。车窗外,是满眼的绿。
抬头就可以看见的界牌村,我们却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下车时,我发现杨大姐、一起去的同事脸色都不太好,大家都被一个又一个的弯绕晕了。村支书开玩笑说:“到我们这儿的人,不晕车的很少。”
在村委会吃过中饭,我们带上杨大姐买的油和牛奶,去看望留守老人。支书说,村里的人家很分散,一户一户的走,可能要走一天,不如打电话让他们到村委会。但杨大姐坚持要一户一户的走,她说:“我想到他们的家里看看,和他们拉拉家常。”于是,我们开始一户一户的走。
每到一户,杨大姐都详细询问老人们的生活及家里的情况,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一边问一边用笔记本一一记下,并鼓励他们保重好身体,好好生活。临走,都给每户留下200元钱。
走进最后一户农户家,已是傍晚时分。我们打开虚掩的门,那是一座在农村常见的小四盒院,打扫得很干净。在院子里叫了几声,没人答应。隔壁的邻居说:“两位老人都到地里采茶去了。”在邻居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不远处的一块茶地,两个60多岁的老人背着采的茶,准备往家走。我们走过去,接过他们的茶,把他们送回家。
老人家说:“儿子和媳妇在广东打工,一年的收入不错,两个孙子住校,周末才回来,我们两个老人身体还算好,平时摘摘茶,做些轻农活,日子过得比较舒心。”
从界牌村往回走,已是夜幕降临。车窗外,是农户家亮起的零星灯火。每一个离家的人,看到这样的灯火,还没到家,心可以足够安顿。
杨大姐说:“马上要动工的从凤庆到永德的高速公路要经过界牌村,到时候,村民们外出就特别方便了。”
回头,看着那些散落在大山里的亮光,记起余秋雨老师说过的一段话:“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炬火,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摆脱实用,摆脱功利,走向仪式。”
我想,马上要动工的经过界牌村的高速公路,对于界牌村的村民,应该就是一种仪式。而从工资里挤钱给留守老人的杨大姐,却用爱与善良点亮了这种仪式。
这仪式,温暖了我,温暖了界牌村,温暖了这个四月。 (史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