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苏友莲(左二)与案件审理室干部共同学习业务知识
苏友莲,女,汉族,1965年3月出生,1984年8月参加工作,200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临沧市纪委市监委案件审理室主任,从事纪检监察工作15年。曾获“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苏主任对待工作像工匠一样执着、一样精细,案件办理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她都能看出来。”提起临沧市纪委市监委案件审理室主任苏友莲,同事们的话语中满是称赞。
“尽最大的努力,把担子扛起来”
加入纪检监察系统这个“大家庭”以来,苏友莲先后在市纪委干部室、党风廉政建设室、案件审理室等岗位历练,岗位跨度虽大,她却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始终如一,尽心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
“心有规矩,行有尺衡。”用这句话来形容苏友莲最贴切不过。2015年3月,苏友莲从党风廉政建设室转岗到案件审理室工作,“这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担子扛起来。”面对组织的信任,她不骄不躁地沉淀自己。
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但在苏友莲心中,隔行不隔理。非科班出身的她,刚开始从事案件审理工作时难免感到吃力,但这并没有让她退缩,而是静下心来勤勉奋进,逐字逐句学习党纪法规。那段时间,苏友莲常常是白天忙日常的工作,晚上潜心钻研案件审理业务,几年下来,她牵头参与了100余件自办案件的审理工作,在大量案件的“浸润”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理经验,凭着对工作负责和不服输、不怕苦的那股劲儿,一步步成长为全市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中流砥柱。在她的带动和鞭策下,案件审理室严格按照“二十四字”办案要求,依纪依法审理案件,坚持定期召开室务会研究案件,在证据标准、事实定性、量纪处理等方面进行充分商讨,既群策群力提升了案件质量,又形成了严谨、民主、团结的工作氛围。
“审理的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
从事案件审理工作的人,常年和繁杂的案卷材料为伴,与凝结在文字中的正邪较量为伍,隐于幕后,工作繁杂辛苦。苏友莲却丝毫不减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执着与热情,从审卷到定性,从执行到归档,每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要求,为精准把好案件处置关,让经手的案件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多少个夜晚,案件审理室夜灯如白昼,苏友莲带着案件审理室干部从办案程序、证据收集、性质认定、条规适用、处分档次、文书手续等方面对每一起案件认真梳理,有时为了一个细节如何定性,她都要和其他同志反复讨论几个小时。
简案快审、难案精审是苏友莲一贯的工作作风,在同事们眼里,她性格温和、待人友善,但工作起来却非常“较真”。
“这个案子证据不够充分,必须重新核查,因为我们审理的不仅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在审理一起涉嫌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过程中,苏友莲发现该案证据不充分,于是,她“不留情面”地退回承办部门补充调查。最终,案件证据确凿,涉案人员受到了相应的处理。这样的例子在苏友莲的审理生涯中时有发生,她常说,案件质量是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案件审理部门的立身之本,必须做到不枉不纵,既防止处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又要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避免一刀切。
“惩处不是目的,关键是治病救人”
在苏友莲看来,案件审理工作一方面要铁面执纪,坚决捍卫纪律的威严和公正,另一方面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运用“四种形态”教育挽救干部。
个别党员干部挨处分,心里觉得委屈,苏友莲和案件审理室的同志便通过审理谈话、宣布处分决定、跟踪回访等方式,耐心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把纪法约束的硬度、批评教育的力度、组织关怀的温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受处分干部解开心结,放下包袱,重拾干事创业信心和热情。
有一次,一名市管干部因不正确履行职责被查处,刚开始该名干部难以接受,心有怨气,还没有收到组织的处理决定,就到市纪委市监委“申诉”。苏友莲得知后,紧紧抓住宣布处分决定这一契机,与该名干部谈心谈话,既肯定其工作成绩,又指出存在的错误问题,讲清“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同时分享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的正面典型,鼓励其解开“思想疙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经过苏友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话,该名干部卸下了“心理包袱”,当场表示正确对待组织处理。
还有些单位和党员干部对处分决定执行政策一知半解,经常向案件审理室咨询,为此,苏友莲和同事们耐心地反复向来电来访人员讲政策、答疑惑,“处分宣布送达流程如何设计才能更规范更有效,怎样才能把纪律处分决定执行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如何从制度层面化解这些问题成了苏友莲心中的牵挂。有牵挂就有动力,在她的带领下,案件审理室干部积极深入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走访调研、精心研究,相继出台《临沧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纪律处分决定实施办法》《临沧市纪检监察机关党纪政务处分决定宣布送达办法(试行)》等制度规定,处分决定的宣布送达和执行工作进一步得以规范完善,查办案件的综合效果持续增强。
“初心在方寸,咫尺见匠心”
“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太多,唯有努力工作,方能无愧于心……”苏友莲工作日志中的几句话,如同宣言,回应着一切挑战。
苏友莲出生在农村,从小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下,她就明白想成长就得能吃苦的道理。1984年,苏友莲从学校步入社会,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杂的工作,青涩懵懂的她时常感到手足无措,怎么办呢?苏友莲不气馁,而是选择“下苦功夫”,业务不精,就埋头苦学,工作碰壁,就主动请教。为提高业务能力,她口袋里时常揣着笔记本,如何规划时间才能高效完成工作?遇到突发问题,前辈们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好地处理……她都细心地记录下来。正是这份最初的热爱与执着,让苏友莲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别人能干好的工作,我也一定要干好、干出色。
“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这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是苏友莲参加工作37年来坚守的初心。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不管岗位如何变化,苏友莲始终保持“拼尽全力”的状态。工作起步难,吃吃苦,忍一忍,就过去了;审理压力大,提提劲,拼一拼就过去了……就这样,苏友莲秉承一颗赤诚初心,数十年如一日,在不同的岗位上投以全心的真诚,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蜕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苏友莲亦不惧挑战:“在案件审理这条路上,虽然有苦有累,但一想到‘处理一个、震慑一片’的教育效果,一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自豪与快乐。”(李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