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精准监督
沧源:监督为笔 绘就非遗“传承保护+产业融合”双景图
发布日期:2025-09-05 18:58:40    信息来源:沧源

在沧源翁丁原始部落,游客和佤族群众在木鼓声中载歌载舞,感受国家级非遗项目木鼓舞的独特魅力;司岗里影剧院内,每周三都有大型佤族歌舞表演,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通过歌舞语汇,成为外界了解佤文化的窗口;班鸽爱情栖息地,“佤族非遗织锦”展示走进大众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活态载体,是中华文明创新传承的时代见证。近年来,沧源县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力度,通过系统保护、创新转化、技艺变现、全民共享,以动态传承延续文化基因,以创新转化对接现代需求,推动全县9类143项非遗逐渐融入现代生活,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

非遗的深层“突围”,绝非流于表面的文化标本复制。如何才能破解非遗“侧重静态保存”“活态传承断层”的局限性?

沧源县纪检监察机关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整合片区协作监督力量,紧盯非遗产业开展“全链条”监督,在非遗保护政策落实、日常管理、干部工作作风、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压实属地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让非遗“嵌入”百姓日常。

针对非遗保护中管理脱节、传承后继乏力等问题,沧源县纪检监察机关通过片区协作、“室组地”联动等机制,一方面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对非遗项目持续抓实普查、建档、数字化存档及传承人保护;另一方面,聚焦非遗项目资金使用、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同向发力,对干部履职情况、非遗项目管理机制、非遗技艺展示、传承活动流程等跟进监督,保障非遗项目健康有序运营,实现资源共创共享。

“我们通过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节日’,将非遗从‘保护名录’转化为‘生活场景’,让群众在日常活动中自然接触非遗。”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有4个佤族木鼓舞传习所,在翁丁景区,摸你黑、新米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现场,“文化大篷车”下基层及各类文艺晚会上,木鼓舞表演频频亮相,推动非遗融入全民共享,成为可体验、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生活方式。

非遗资源共享不仅体现在技艺传播,更关键的是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沧源县纪检监察机关聚焦非遗文化新业态培育、非遗技艺变现、公共文化服务提升、“非遗+”产业融合等重点开展“嵌入式”监督,推动非遗与文旅、乡村振兴等领域融合发展,确保非遗项目从“指尖技艺”到“产业资源”的转化有纪法支撑。

针对发现的非遗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县纪委监委监督推动责任单位制定可行措施,促进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和非遗文创产业健康发展。同时,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广泛收集群众对非遗保护、技艺变现等工作的意见建议,让群众参与到非遗保护发展监督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佤族织锦技艺是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202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班鸽村依托特色产业基础和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佤族织锦技艺普洱市传承人李宪兰赴沧源开展非遗传承合作共建。目前班鸽合作社正在与县旅投公司、沧源县李宪兰手工技艺培训工作室开展佤族织锦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项目合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