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气微凉。在临沧市云县涌宝镇苏乐中药材种植基地,乐顺秋握着锄头,认真地给新移栽的药材培土。这个总穿着沾满泥土胶鞋的“95后”年轻人,通过种植中药材,带着乡亲们把这片贫瘠的山洼,变成了年产值数百万的“金土地”。
起初,乐顺秋的中药材种植并不顺利。地块不够、种植面积小,基础投入短缺、即收即售、效益低下,政策不熟、求助无门……种种问题困扰着他。
涌宝镇纪委在监督检查中得知乐顺秋的困难后,督促镇产业办和村干部积极帮助乐顺秋分析中药材发展现状、协调基地建设、争取政策扶持,并定期走访乐顺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了解困难解决进度、政策落实情况、镇村干部作风问题。
监督护航,困难逐步解决,乐顺秋的中药材种植迎来了极大的发展。如今,不仅成立了合作社,还形成了“农户+基地+合作社+公司”的完整产业链,真正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种上中药材,日子有盼头!”正在分拣药材的王婶笑得合不拢嘴,她说:“我在基地打工,家里还种了几亩药材,每月收入稳超8000块。”像王婶这样的村民,在合作社里还有50多户。
中药材产业是云县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近年来,该县依托地理条件和气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种植滇龙胆、滇黄精、白芨等经济价值高的中药材。云县纪检监察机关盯紧这一“能让百姓富起来”的特色产业,聚焦政策落实、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将监督“探头”直插基层一线。
“农户分散种植比重较大,标准化水平不高。”“政策落实不精准,审核把关不严……”该县纪委监委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农户家中走访调研,精准“把脉”,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不断改变发展模式、优化种植结构、强化政策精准落实。
在有力的监督推动下,该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合力指导中药材公司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的发展新模式,先后在爱华镇、茂兰镇、漫湾镇、大寨镇等多个乡镇创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相继组建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吸纳社员450人,有效促进了全县中药材产业基地规范化建设和专业化管理。
此外,针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多、资金多、受益面广等情况,该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贴身监督优势,通过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建立“小微权力”清单、整合村级监督资源等举措,有力推动村级资产管理规范、日常管护到位、收益分配公开透明。
2025年上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7万亩,农业产量达7722吨,农业产值达32749.7万元。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