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党风政风
铁纪守护文化根脉
发布日期:2025-07-21 17:05:18    信息来源:凤庆

走进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凉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拂面而来,绿树成荫的村道旁,流浪河水潺潺流淌。清代石磨房群内,游客们亲手将玉米倒入石磨斗,随着闸门开启,流水驱动磨盘旋转,玉米面粉簌簌落入槽中。


“带孩子来体验一下传统石磨,走一走青石板路,的确有一种回归田园的感觉。”来自大理的游客赵女士一家对古墨村的清幽古朴赞不绝口。



图片

              图为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古磨房群。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磨房群最早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游客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不久前,这幅延续数百年的农耕场景,曾因磨坊屋顶渗漏、墙体倾斜而面临着消逝的风险。在凤庆县纪委监委对古墨村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工作组第一时间将上述问题反馈给了诗礼乡党委。


“得知险情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保护预案。”古墨村党总支书记表示,目前,腐朽的椽子已全部更换,被河水冲刷的墙体也完成加固,石磨房群重获新生。


凤庆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84处、馆藏可移动文物102件(套)。如何守护好这些“活化石”,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该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定位,构建多层次监督体系,为文化遗产筑牢法治屏障。


凤庆县通过卫星定位、航拍技术,对84处文物点精准测绘,建立“一单位一档”动态台账,构建“纵横联动”监督体系。横向整合纪检、文旅、检察、公安等部门力量,建立涵盖信息共享、线索移送、专业支持全流程协作机制,形成打击文物犯罪与公益损害的保护合力;纵向推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古墨村将磨房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组建“周巡查+汛期日巡”的文物保护巡逻队,乡纪委同步监督履职与资金使用,推动监督触角直达基层末梢。


“监督推动文物保护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预防,我们通过划定生态缓冲区,既守护文物安全又改善人居环境……”诗礼乡纪委书记介绍道,古墨村以文物为核心构建文旅融合格局,游客可体验石磨磨面、骑马游河等传统技艺,还能沿河漫步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形成“保护——利用——反哺”的良性循环,让文物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


监督的刚性力量在鲁史古镇茶马古道保护中尤为凸显。镇纪委绘制“文化遗产监督地图”,精准标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甘家大院的修缮中,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完整保留“四合五天井”建筑格局,让茶马古道商帮往事的记忆在砖瓦间延续。


“监督不仅要守住‘生命线’,更要激发新活力!”凤庆县坚持“在使用中保护”理念,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产业链。在监督保障下,滇红茶制作技艺实现活态传承,政府建设滇红茶活态博物馆,开展常态化技艺培训,推动“非遗+产业”深度融合。如今,凤庆拥有非遗项目181项,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非遗传承化作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图为近日凤庆县纪检监察干部走访调研文物保护情况


为构建文物保护闭环管理体系,该县将文物安全纳入年度工作重点,细化责任清单,明确各部门职责,层层压实责任。纪检监察机关深化“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围绕文物修缮、日常管理、资金使用等重点强化监督,建立问题台账动态管理机制,对损害文物、挪用资金等问题严肃查处,形成“发现——整改——问责”监管链条,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悠悠沧江畔,苗家绣娘指间银针飞舞,将木棉籽缝入枕芯;勐佑镇龙窑柴火熊熊,陶泥在匠人掌中化作茶器;诗礼乡石磨房里,麦香与流水声交织成歌……当夕阳为凤庆青山镀上金箔,这座滇西小城正以“博物馆+活态展示+工业遗产+研学体验”四级载体为经纬,编织起非遗传承的立体网络。2025年云南省非遗巡展在此启幕时,白族扎染的靛蓝在风中洇开千年密码,彝族刺绣的丝线缠绕着山川图腾,而滇红茶“萎凋——揉捻——发酵”的核心技艺,正被4K镜头逐帧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