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临翔区马台乡唐家村的竹林里便热闹起来,村民们身背竹筐,手拿挖笋工具,穿梭在翠绿的竹林间,动作娴熟地挖掘着新鲜的甜竹笋,这是唐家村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也是村民们最期待的时刻。
“我家种了30多亩甜龙竹,今早采了3个多小时,共300来斤,可以卖千把块钱。”村民吴永喜乐呵呵地对前来走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说道。
马台乡地处澜沧江畔,沿江光热条件好,气候多雾湿润,竹子栽培历史悠久,发展甜竹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辖区内现有竹林1.6万亩,年产值超5000万元,勤劳的村民们依靠一株株鲜嫩的甜竹笋,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而这背后,离不开该区纪检监察机关一路跟进监督保障。
为推动甜竹笋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该区纪检监察机关紧紧扭住主体责任“牛鼻子”,推动同级党委把乡村振兴、项目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通过走访调研、一线监督等方式,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全力落实责任,破解甜竹笋产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我们采取‘派驻机构+乡纪委+村务监督委员会’联动监督模式,深入生产一线,紧紧围绕甜竹笋采摘、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收集反馈产业发展中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时间回溯到三年前,彼时由于甜竹笋种植规模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原因,甜竹笋产量、销路都存在难点堵点,面对群众的困难,该区纪检监察机关“量体裁衣”制定监督方案,积极组织协调,督促职能部门加强要素保障服务,助力马台乡探索“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甜竹笋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同时,为破解甜竹笋产品附加值不高,销售到市场的产品多以鲜竹笋、粗加工产品为主问题,马台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竹笋加工厂,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解决甜竹笋销售难题。该乡纪委监委紧盯项目推进、资金拨付、政策落实等环节跟进监督,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助力甜竹笋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竹笋加工厂建成以后,不仅解决了甜竹笋销售问题,还为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创造便利条件,门路宽了,我们的钱包也鼓了。”唐家村李有龙介绍。
竹林不仅能产出致富的小竹笋,点上成荫、线上成景、面上成林的竹笋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竹影婆娑,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思考如何深度做好“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上,该区纪委监委督促乡镇和职能部门积极履职尽责,深度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提炼乡村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文化旅游IP,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竹林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实现乡村振兴增添“动能”。
“特色产业发展是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我们将持续聚焦特色产业,创新监督方式,以高质量监督护航产业蓬勃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群众稳定增收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