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洒在镇康县军赛民族乡彩靠村的田埂上,农村党员老杨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核对产业补贴发放情况。他的本子上不仅记着补贴明细,还密密麻麻写满了村民反映的“琐碎事”,谁家低保评议不公、哪段沟渠需要清淤……这些“琐碎事”看似微小,却直接影响村民的幸福感。
近年来,镇康县深入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创新推行“纪检干部+微网格+农村党员”监督模式,将每个村的中青年农村党员培养成村级廉情监督员。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科技穿透迷雾,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群众身边的“清风眼”。监督员们不仅发现问题,还积极协调村“两委”、乡镇纪委推动解决,形成“问题发现—督办—反馈”闭环机制,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
为提升监督效能,镇康县将廉情监督员纳入基层微网格管理体系,每个监督员联系30-50户村民,确保监督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同时,监督员通过大力宣传“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APP平台,让村民可随时查询村级财务、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惠民政策补贴发放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一键举报。
“以前村里的很多事要去开会才知道,有时候家里忙没时间开会,就会对很多事情掌握不清楚,现在账目公开透明,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南伞镇白岩村村民陈大妈笑着说。通过“线上+线下”双监督模式,村级“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全程留痕,有效堵住了“微腐败”漏洞。
农村党员监督员不仅是“监督哨”,还是“和事佬”。在凤尾镇芦子园村,两户村民因土地边界纠纷争执多年,监督员老邵多次上门调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类似的邻里矛盾、土地纠纷,在监督员的耐心协调下得到化解,乡村治理更加和谐有序。
更重要的是,监督员对村级权力运行进行全程“盯防”。在村“两委”议事、项目招标、低保评议等关键环节,他们全程参与监督,确保程序公平公正。“农村党员监督员就像‘电子眼’,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预防了‘小官贪腐’问题。”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行走在镇康县的乡村,处处能感受到清廉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惠农资金发放更透明,村民不再担心“人情保”“关系保”,村务公开栏信息更新及时,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这些信息最终化作文化墙上的《村务阳光清单》,配着方言顺口溜:“低保评审要透明,集体资产莫私吞”,清廉文化已真正融入村民生活,清廉小居里的桌角刻着“小微权力清单”,村寨农家的围栏上随处可见悬挂着的廉洁警示语,村民们对廉洁警示语熟记于心,过往行走间,时不时会用当地“阿数瑟”祥和地哼上两曲。
“清廉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清廉村居”建设,推动监督力量下沉,让农村党员监督员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廉动力”。(高燕 罗鸿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