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特色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山坡上,清爽精致的农家房屋墙壁上绘制着清廉文化内容,道路两旁绿化带中设置通俗易懂的佤汉双语版佤族俗语、廉洁谚语……沧源县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打造步步有廉景、处处有廉意的文化阵地,使党员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洁教育。
“自‘清廉村居’建设以来,我们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肖艾伞开心地说,廉政文化墙、清廉故事随处可见,村貌焕然一新,村委会办事公道,村干部想着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有盼头了。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效能,打造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沧源自治县纪委监委积极探索将清廉建设同乡村治理相加相融,用一串串的清廉密码,激活基层治理的新动能,将廉政触角延伸到治理末梢,让“干部清正、村务清爽、社会清朗、群众满意”成为现实。
在国门新村有这样一群“忙人”,他们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有时在田间地头与群众促膝长谈,有时登门入户与村民谈笑风生……在走访中问廉访民情、解民忧、聚民心,他们就是民情信息员。近年来,沧源自治县纪委监委探索运用民情信息员制度,将监督“探头”架设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着力培养“敢监督、会监督”的“千里眼”“顺风耳”,民情信息员不仅能迅速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老百姓也能自主向他们反映问题,通过为基层监督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提意见,带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以为民底色擦亮清廉建设。
“有他们监督,我们放心。”大家纷纷表示。
同时,县纪委县监委将改善陈规陋习、移风易俗,作为涵养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从解决群众痛点难点焦点入手,把发挥《村规民约》中“约”的作用作为化解乡村沉疴痼疾的“良方”,通过把“廉洁自律”“坚决遏制农村奢靡之风”等内容融入基层廉政宣传教育及监督检查全过程,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规范农村“小微权力”的运行,教育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助推乡风文明向好向善。
“今年,我们村的党员干部全部签订了拒绝酒驾醉驾及‘黄赌毒’承诺书,这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份责任。”国门新村村长鲍艾保说道,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签订承诺书,并利用好党员大会、群众会等契机,向党员、群众通报发生在身边的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好身边人。
如今,国门新村用“监督”+“制度”促治理这一系列清廉举措,以清廉引路,注入廉洁因子,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不仅使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更是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新动能,让村民成为“清廉村居”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坚定支持者,真正把“清廉风”吹进村居,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廉”动力。(田思 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