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秋之交,佤山天空湛蓝,清晨的沧源自治县勐董水库移民安置点永和新村,一排排规划有序,具有佤族浓郁建筑风格的现代小洋楼洋溢在暖和的晨光下,整齐排列的阳台上正晾晒着玉米和稻谷……呈现出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人居环境整洁、一派喜获丰收的美丽画卷。
永和新村位于沧源自治县县城以南,隶属勐董水库移民安置点。移民搬迁以前,村民们都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老村寨,山高坡陡,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群众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学到种植技术,这是过去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自已还发展起了生猪养殖。去年,单靠卖猪仔和打工,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5000多元。而过去由于产业单一,只能依靠种植水稻、玉米维持生活,全家收入不过万元。”永和新村村民赵叶娘向前来走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说道。这是县纪委县监委对脱贫工作绩效、脱贫摘帽后“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大走访”的一幕。
走进永和新村,景色宜人。游客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游客体验中心等旅游设施全面向游客开放,成为人们休闲、观景和餐饮的打卡胜地,全村上下呈现出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永和新村以边境小康村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发展生产和乡村旅游,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如今永和新村边民实现了居有定所、业有保障的幸福生活,他们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努力绘就着村美产业兴的新场景。
沧源自治县是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初期的民族直过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国境线长150公里,民族文化灿烂,自然生态宜居,沿边优势突出,国土面积2446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和1个农场,93个行政村(社区),644个自然村,917个村(居)民小组。2019年底,全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脱贫。
近年来,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定位,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把对“四个不摘”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监督压紧压实责任,保障帮扶力量不撤,扶持政策不变,通过统筹用好全县纪检监察力量,灵活运用监督执纪、派驻监督和乡镇纪委、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联动机制,走村入户开展“大走访”,着力发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落实惠民富民政策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在日常监督检查不放松的同时,该县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列入巡察内容,着力发现党的基层组织弱化、虚化等问题,重点查找“三资”管理、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延伸监督触角,进一步疏通乡村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督促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切实解决“四个不摘”政策落实不力、工作松劲懈怠等问题,将监督抓在日常。2020年以来,共查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的腐败和作风问题142个,通报曝光典型案例33起71人次。
“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当前,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正热火朝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开启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新征程,将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目前,永和新村的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300多头,鸡种存栏5000多羽;种植鹰嘴桃、香橼60000多株;建成了树番茄、百香果种植基地380亩。
“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我们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参加技术培训,学会了手艺,再也不用顶风冒雨,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创业增收!现在我们一年四季都有钱可赚,今年我们还想继续扩大种养殖规模,让群众的‘钱袋子’更鼓……同时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餐厅客源,做大做强旅游餐饮业,促进群众增产增收。”祖祖辈辈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老村寨,易地搬迁至勐董水库移民安置点的永和新村思味好餐厅老板李六远高兴地向入户走访的县纪委县监委干部介绍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永和新村思味好餐厅老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因地制宜发展包括旅游餐饮业在内的多种产业,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30余户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将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查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让佤山村寨变得越来越好,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让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佤山人民的脸上。”该县纪委县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全县纪检监察机关要紧扣“四个不摘”的总体要求,督促各单位部门认真履行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职责,牢牢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监督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以铁的纪律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政策落实保驾护航。(陈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