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勤廉风采
【纪检人手记】驻村札记之劝学记——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
发布日期:2020-10-21 08:44:37    信息来源:镇康

读书识字,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事了,它能提升人的素质,净化人的灵魂,改变人的生活轨迹。培根的一篇《求知论》把读书求知阐述得淋漓尽致。读书好,但在过去,对很多困难家庭来说,是很奢侈的一件事。很多女孩因为家里困难不能读书,背后不知流过多少心酸泪。彩靠有一户人家,姐妹俩,弟弟读书,现在已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了,而姐姐却因当时家庭困难,父母不让读书。在彩靠驻村两年,女孩母亲常来村委会办事,慢慢的也就熟悉了。有次我问她:“大姐,你女儿没文化,到外地打工方便吗?”没想到,一句话惹得大姐老泪横流:“不方便啊,有回娃跟我说,因为不识字跑错男厕所,吓得不知所措!如果知道读书对娃那么重要,当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娃读书。”大姐的悔悟有点晚,直到现在,我仍庆幸自己在上学的年龄能够读书识字;感恩那个年代父母没有重男轻女,无怨无悔供我读书,让自己一生能与书香相伴,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在书本里明白人世间的很多道理。在我心里,单就父母不畏艰难供我读书一事,我都感恩父母一生一世。

有一天,一位姓杨的副乡长告诉我, 龙塘村乌木田一户人家的女孩不想去读书,约我一起到家里劝一下。

在乡里的时候,我跟随杨副乡长到好几个学校看过。各学校的厨房里摆满了牛奶鸡蛋,到了饭点,大锅里热气腾腾地飘荡着肉香。我心想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啊,能安心读书,无需为生计发愁。我还记得我们那个时候,因为家里困难,有个同学硬是自己休学一年,自己到树林里找野生木耳回来,烤干后卖了钱自己交学费,自己供自己读书。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好几年了,如今读书已经不需要怎么花钱,竟还会有小孩不愿上学,我心里好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女孩不想去读书呢?我决定跟随杨副乡长到女孩家看看。一路上,杨副乡长告诉我,这户人家有点特殊,说女孩是随妈妈改嫁到现在这个家庭,如今新家里添了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弟弟。我暗自揣摩:难道是继父不愿意供女孩上学吗?

车在寨子公路边停好,我们在寨子里的一个男子指引下,七拐八拐到了女孩家。

走进简陋的厨房,女孩家正准备吃饭,饭桌上摆着一碗红豆,一小碟盐腌菜。火炉旁,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抱着一个大眼睛小男孩坐在桌子旁,一条粗黑的大辫子用一根简单的橡皮扎着随意垂在脑后。看见我们进来,忙站起身来打招呼,女孩则害羞地站在一旁。

我们边说明来意,边面对着这对母女坐下。

女孩的继父不在家,说是到地里去了。女孩的她妈妈对我们说:“家里让她去读书的,是她自己不愿意去,也就只能随她,正好她的弟弟也没人带。”妈妈说话的时候,女孩安静地站在一旁沉默不语。

我把小女孩叫到身旁坐了下来。这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十三岁女孩,一米五六左右的样子,和妈妈差不多高,问她为什么不想去读书时,她低头不语。

我换位思考,问她是不是跟学校里的老师或同学产生矛盾?是不是害怕落下功课太多跟不上?还是存在别的什么原因?女孩木然地坐着,依然不说话。我想山沟沟里的女孩害羞欺生是常事,她不愿回答自然也不能强求。我和杨副乡长现身说法,说了很多读书对个人一生的好处和不读书的坏处。告诉她不想读书的人,长大了个个都后悔,读书的人没有一个后悔的,知识能改变命运,并说如果父母不让读书是违法的。

我苦口婆心说了很多,女孩一句话不说,再问时,才慢慢悠悠勉强开口说真是自己不想读。

沉默了好一阵后,我劝女孩还可以再想想,慢慢考虑几天。杨副乡长让女孩拿出纸笔,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说想好了就给她打电话,她要亲自送女孩去读书。

在女孩进屋拿笔的空隙,我和坐在火塘旁边的妈妈闲聊起来。

“妹子,你自己读到哪年级毕业呢?”

“父母不供书,没有读过书。”

“和读过书的同龄人比,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女孩的母亲沉默不语。

看着一贫如洗的家,我继续问:“你现在又当妈妈了,想想如果你的父母当初能咬咬牙坚持供你读书,或者你想什么办法读书,慢慢的眼界就宽了,就算现在依然在农村,也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多设想,不会是像现在这样来安排自己的一生,对吧?”

女孩的母亲似乎心有触动,沉默一会后仍然说是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读。

我对她说:“家里再困难,你咬牙坚持一下,孩子也就长大了,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把自己的孩子带大的,你想过没有,你女儿读书年龄是有限的,现在不劝她到学校读书,再过三五年,她更不可能去了,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以八十岁来算,你女儿今后的六十多年要怎么过?难道你愿意让她和你一样没文化,将来过着和你的日子吗?”

这时,女孩拿着纸和笔出来,默默记下杨副乡长的电话号码后,我们起身告辞。

女孩的母亲送我们出门时对我们说:“等他爹爹一回来,我们就劝她去读书。”

从女孩家回到乡里,我到乡人大李主席办公室坐谈。说到去女孩家劝读的事情,主席告诉我说,他自己刚刚把两个孩子劝回了学校,有一个男孩还智障,读书几年了,连写自己的名字都艰难,但他父亲仍然愿意送他回去读书。

再后来,我又听说通过实施脱贫攻坚教育均衡发展补短板工程,“读书难”、“劝学难”的问题基本不再困扰山区群众了。(普秀萍)